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-> 最新通知
http://www.dlsd.org.cn
心理咨询案例:自卑的理性情绪疗法
查看次数:【1689】   发布时间:【2011/3/6】
  我不善言辞,所以不讨人喜欢
  芳芳是高二的一名学生,与芳芳的相识是通过她的班主任。在一个周五的中午。班主任带着芳芳来到了心理咨询室。班主任如是说:芳芳平时很少和同学说话,喜欢独来独往;她平时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,就连从座位中走出来都要看一看别人的反应;她最近情绪异常的低落,独来独往的表现也越发明显。芳芳是个住校生,可最近却总打电话到家里要求走读。老师和家长都不知如何是好,所以请求我的帮助。
  一个任课老师如是说:芳芳平时几乎不和别的同学说话,别的同学也几乎没有谁和她说话,她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,有什么事情也只会对她的这个朋友说。上课的时候,芳芳总是显得很拘束,回答问题时也很紧张。
 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陈述让我对芳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,但芳芳给我的第一印象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差。
  第一次咨询
  芳芳坐在椅子上,眼睛一直看着手里的那张心理测试卷子。不抬头,也不说话,神情显得有些紧张。
  (通过积极的关注和共情,消除芳芳的紧张情绪,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)
  “我可以帮助你什么吗?”我打破了沉默。
  她摇了摇头,并没有抬头。可能是因为通过班主任来咨询的原因,所以她并没有对我产生信任感,有一些抵触情绪。
  “看来你应该是一个活泼、开朗的女孩子。”我又试探着说。
  这句话似乎引起了她的兴趣。她抬起头,开始说:“是的,我本来就是一个很开朗的人,我性格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,我小时候是很开朗的。”
  “那你现在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?”
  这次她没有回避:
  “在学校里我是学不进去的,我想在家里可能会好一些。我喜欢独来独往,不喜欢和别人说话,我觉得我这个人很傻。我小时候不是这个样子,不过后来我觉得自己很傻,不太会说话,说出话来别人会笑我的,所以索性就不说了。
  “记得初中的时候,我的一个女生朋友,她总是向别人说我傻。其实,我知道她是那种很会交际的女孩,和她相比我显得很不会说话。所以,我很少和男生接触的,因为他们不会喜欢我的。
  “小时候我很开心,经常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,他们也都喜欢我。那时父母也很喜欢我,觉得我很乖,所以我也喜欢和他们说话。不过,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,现在我没有朋友,因为我不会说话,因为他们都不喜欢我。
  “我的心情很不好,学也学不进去。我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,而且交往能力也很差,我只能和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交往。”
  从她的叙述中我解到芳芳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。但她生性敏感,很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:小时候父母和伙伴都说她很可爱、听话,所以她也就生活得很开心,加之那时学习成绩优异,这一切使她生活得很快乐;后来一个好朋友的评价和几个朋友对她的疏远,使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,成绩的下降使父母对她的评价也有r些改变,而这些使她的成绩滑坡得更厉害,到后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,要求走读只是她避开同学的一种方式。
  芳芳的症状应该属于自卑的非理智认知群中的“我不善言辞,所以不讨人喜欢”的非理性认知模型。由于朋友说她很傻,她便有了这样一个认知:觉得自己不善言辞、没有人缘,所以别人不喜欢。她开始有意地避免和他人接触,独来独往,久而久之,最终真的形成了“别人不喜欢”的局面,导致她害怕和他人接触。
  对这种症状可以采用贝克的认知疗法:
  首先建立一个“我不善言辞,所以不讨人喜欢”的非理性认知的假设,然后进行协同检验,采用质疑、夸张、辨析和默兹比的区分合理、不合理信念的标准等方法驳斥她的这个不合理信念。
  由于时间的关系,第一次咨询主要是芳芳的自述,可能是我的关注和理解让她产生了信任感,她说了很多。我先让她回去上课,并约定了第二次咨询的时间。
  第二次咨询
  我们共同学习了一些关于认知疗法的知识,找出了她的非理性认知,然后我们进行了如下辩论。
  “你真的认为自己很傻吗?”
  “是的。”
  “为什么会这样想呢?有什么依据吗?”
  “有的,初中的时候有几个伙伴这么说。”
  (采用默兹比的区分标准:看来,她的认知来源于外界,来源于他人的评价)
  “那么别人说的一切话都很重要吗?他们的话都是真的吗?”
  “也不一定。”
  “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说你傻。说你笨呢?”
  “不是的,只是有些人。”
  (通过夸张的提问来澄清事实)
  “有几个人?”
  “她是我初中时的一个好朋友,她对其他的同学说我傻,说我不会说话。”
  (通过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提问来呈现事实)
  “一个人必须要才华横溢、能言善辩,才会受人欢迎吗?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这样才会有朋友,不然的话就要被别人遗弃吗?”
  “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。毕竟这样的人不是很多。”
  “那么是不是一个没有涵养、没有思想、道德败坏但却夸夸其谈的人会受人青睐呢?”
  “当然不是的,谁也不会和这样的人接触的。”
  “一个思维敏捷、聪明、可爱又善良的女孩,会仅仅因为自己不是很善于表达就会被人看不起吗?就会没有朋友吗?”
  “可能不会吧。”
  (通过夸张的提问一步步紧逼。让当事人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)
  “那么。一个人是否受欢迎。仅仅就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言辞吗?”
  (通过辨析,探讨一个人是否受欢迎的一些因素:不仅仅是言辞表达,还包括很多的方面,思想、个性品质、兴趣爱好等等的综合能力)
  “那么一个人是不是要所有人喜欢才算是有好人缘呢?”
  “你是不是非得要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呢?”
  (通过夸张的提问来进行辨析:交往是双方的事情,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喜欢你,就像你并不是喜欢每个人一样。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接触)
  通过提问与辨析,芳芳似乎对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些改变,在这样的争辩中我们结束了第二次咨询。
  第三次咨询
  “我知道自己的一些想法是错误的,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。我很害怕和别人说话,因为我怕自己说错了,怕他们笑话我。”
  这次芳芳是自己来到了咨询室,可见她要改变自己的迫切心情。
  “如果你说错了话,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?”
  (通过最坏可能性的假设,让她认识到情况即使是最坏也不过象现在这样,再也不会比现在更糟。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有好一点儿的结果。从而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和情感,之后采取一定的行为)
  通过共同的讨论,我们得出这样新的认知:“他人的意见我们可以听取,但不必完全听取”、“一个人是否受人喜欢,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善于言辞”。
  新的认知要伴随着新的认知情感:“当你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投人生活时,生活同样会回报你快乐,这样会使你原来的快乐加倍,这是一种良性循环;但如果你始终以一种消极退缩的态度去对待别人,那么你所得到的也只能是他人的远离,那将是一种恶性循环”。
  我们约定:从身边做起,从每一天做起,转变自己的心态。
  我给了她一张RET自助表,让她在不良认知出现时进行自我调节。
  我们建立了以下的—个行为过程:
  每天学会微笑:先试着对自己熟悉的同学,之后是不太熟悉的同学;当觉得自然了之后,再每天和熟悉的人说几句话,之后和很熟悉的人说几句话;和你比较喜欢的人讨论一些问题:学习上的或者是生活上的,总之是你比较感兴趣的而且是你比较擅长的。就这样,在前一个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、自然之后,再进行下一个步骤,并且每天记下自己的感受。
  第三次咨询我们共同制定了上面的认知、情感、行为方面的一些措施,具体的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。
  在接下来的实施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反复,这也是正常的,因为认识和行为的改变总是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。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上,芳芳有了很大的改变,不再要求走读,同时情绪也有了很大的好转。
  我与芳芳的接触还在进行着,她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朋友,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会主动来找我。当然,这种交流只能是朋友间的平等的、坦诚的交流,而非心理咨询。我所充当的也只是倾听者和建议者。